當前位置:普法百科網 >

法律法規 >經濟法類 >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於2021年10月20日發佈。規劃綱要提出,強化重慶和成都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引領帶動成渝地區統籌協同發展,促進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推動成渝地區形成有實力、有特色的雙城經濟圈,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頒佈單位: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國務院

文       號:暫無信息

頒佈時間:2021-10-20

實施時間:2021-10-20

時 效  性:現行有效

效力級別:黨內法規

前言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成渝地區發展。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的重大決策部署,為未來一段時期成渝地區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位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處,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起點,具有連接西南西北,溝通東亞與東南亞、南亞的獨特優勢。區域內生態稟賦優良、能源礦產豐富、城鎮密佈、風物多樣,是我國西部人口最密集、產業基礎最雄厚、創新能力最強、市場空間最廣闊、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戰略地位。為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加快推動成渝地區形成有實力、有特色的雙城經濟圈,編制本規劃綱要。

規劃範圍包括重慶市的中心城區及萬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銅梁、潼南、榮昌、梁平、豐都、墊江、忠縣等27個區(縣)以及開州、雲陽的部分地區,四川省的成都、自貢、瀘州、德陽、綿陽(除平武縣、北川縣)、遂寧、內江、樂山、南充、眉山、宜賓、廣安、達州(除萬源市)、雅安(除天全縣、寶興縣)、資陽等15個市,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96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近6.3萬億元,分別佔全國的1.9%、6.9%、6.3%。

本規劃綱要是指導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是制定相關規劃和政策的依據。規劃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 規劃背景

“十三五”以來,成渝地區發展駛入快車道。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持續提升,中小城市加快發展,基礎設施更加完備,產業體系日漸完善,科技實力顯著增強,內需空間不斷拓展,對外交往功能進一步強化。到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0%以上,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60%,鐵路密度達3.5公里/百平方公里,機場羣旅客吞吐量超過1億人次,常住人口規模、地區經濟總量佔全國比重持續上升,呈現出重慶和成都雙核相向發展、聯動引領區域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態勢,已經成為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改革創新和對外開放的重要引擎。與此同時,成渝地區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仍與東部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基礎設施瓶頸依然明顯,城鎮規模結構不盡合理,產業鏈分工協同程度不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偏弱,城鄉發展差距仍然較大,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鉅,民生保障還存在不少短板。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分工體系面臨系統性調整。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大開發等重大戰略深入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擴大內需戰略深入實施,為成渝地區新一輪發展賦予了全新優勢、創造了重大機遇。在這樣的背景下,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符合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佈局的重大戰略支撐,也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有利於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增強人口和經濟承載力;有助於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基地,助推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有利於吸收生態功能區人口向城市羣集中,使西部形成優勢區域重點發展、生態功能區重點保護的新格局,保護長江上游和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增強空間治理和保護能力。

第二章 總體要求

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合力打造區域協作的高水平樣板,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立足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圍繞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強化重慶和成都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引領帶動成渝地區統籌協同發展,促進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加快形成改革開放新動力,加快塑造創新發展新優勢,加快構建與沿海地區協作互動新局面,加快拓展參與國際合作新空間,推動成渝地區形成有實力、有特色的雙城經濟圈,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第二節 主要原則

——雙核引領,區域聯動。提升重慶、成都中心城市綜合能級和國際競爭力,處理好中心和區域的關係,強化協同輻射帶動作用,以大帶小、加快培育中小城市,以點帶面、推動區域均衡發展,以城帶鄉、有效促進鄉村振興,形成特色鮮明、佈局合理、集約高效的城市羣發展格局。

——改革開放,創新驅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化改革的先導和突破作用,積極推動更高層次開放。強化體制創新,面向國內外集聚創新資源,推動科技創新應用與產業轉型升級深度融合,構建協同創新體系。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面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強化長江上游生態大保護,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提高用地、用水、用能效率,構建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建設運營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

——共享包容,改善民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增加優質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持續改善民生福祉,構建多元包容的社會治理格局,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提高人民羣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統籌協同,合作共建。堅持“川渝一盤棋”思維,發揮優勢、錯位發展,優化整合區域資源,加強交通、產業、科技、環保、民生政策協同對接,做到統一謀劃、一體部署、相互協作、共同實施,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顯著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

第三節 戰略定位

尊重客觀規律,發揮比較優勢,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依託綜合交通樞紐和立體開放通道,提高參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整體經濟效率,培育競爭優勢突出的現代產業體系,發展富有巴蜀特色的多元消費業態,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國際消費目的地,共建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高地。

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發揮科教人才和特色產業優勢,推動創新環境優化,加強創新開放合作,促進創新資源集成,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大力推進科技和經濟發展深度融合,打造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和協同創新示範區。

改革開放新高地。積極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科研體制、跨行政區經濟社會管理等重點領域改革。依託南向、西向、東向大通道,擴大全方位高水平開放,形成“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聯動發展的戰略性樞紐,成為區域合作和對外開放典範。

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築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在西部地區生態保護中發揮示範作用,促進社會事業共建共享,大幅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打造世界級休閒旅遊勝地和城鄉融合發展樣板區,建設包容和諧、美麗宜居、充滿魅力的高品質城市羣。

第四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一體化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區域特色進一步彰顯,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顯著增強。

——雙城引領的空間格局初步形成。重慶、成都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發展能級顯著提升,區域帶動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都市圈同城化取得顯著突破,中小城市和縣城發展提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優勢互補、分工合理、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初步形成,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6%左右。

——基礎設施聯通水平大幅提升。現代化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初步建成,出渝出川四向通道基本形成,重慶、成都間1小時可達,鐵路網總規模達到9000公里以上、覆蓋全部20萬以上人口城市,航空樞紐地位更加凸顯,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和物流中心基本建成,5G網絡實現城鎮和重點場景全覆蓋,新型基礎設施水平明顯提高,能源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

——現代經濟體系初步形成。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基本建成,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5%左右,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優勢產業區域內分工更加合理、協作效率大幅提升,初步形成相對完整的區域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呈現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羣雛形,數字經濟蓬勃發展,西部金融中心初步建成,現代服務業優勢明顯增強。

——改革開放成果更加豐碩。制度性交易成本明顯降低,跨行政區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擔機制不斷創新完善,阻礙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基本消除,營商環境達到國內一流水平,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基本建立。重慶、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重大開放平台建設取得突破,協同開放水平顯著提高,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基本建成,對共建“一帶一路”支撐作用顯著提升。

——生態宜居水平大幅提高。生態安全格局基本形成,環境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協同監管和區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更加完善,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8%,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95%,河流主要斷面生態流量滿足程度達到90%以上,城市開發模式更加集約高效,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水平明顯提高,精細化治理能力顯著增強。

到2035年,建成實力雄厚、特色鮮明的雙城經濟圈,重慶、成都進入現代化國際都市行列,大中小城市協同發展的城鎮體系更加完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本實現,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建成,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羣優勢全面形成,現代產業體系趨於成熟,融入全球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基本建成,人民生活品質大幅提升,對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帶動能力顯著增強,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活躍增長極和強勁動力源。

第三章 構建雙城經濟圈發展新格局

以發揮優勢、彰顯特色、協同發展為導向,突出雙城引領,強化雙圈互動,促進兩翼協同,統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促進形成疏密有致、集約高效的空間格局。

第一節 提升雙城發展能級

面向新發展階段、着眼現代化,優化重慶主城和成都功能佈局,全面提升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引領帶動雙城經濟圈發展。

重慶。以建成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範例為統領,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中先行先試,建設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現代城市,打造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和國際門户樞紐,增強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影響力和區域帶動力。以長江、嘉陵江為主軸,沿三大平行槽谷組團式發展,高標準建設兩江新區、西部(重慶)科學城等,重塑“兩江四岸”國際化山水都市風貌。

成都。以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為統領,厚植高品質宜居優勢,提升國際國內高端要素運籌能力,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創新體系、城市治理體系,打造區域經濟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國際門户樞紐,提升國家中心城市國際競爭力和區域輻射力。高水平建設天府新區、西部(成都)科學城等,形成“一山連兩翼”城市發展新格局。

第二節 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

把握要素流動和產業分工規律,圍繞重慶主城和成都培育現代化都市圈,帶動中心城市周邊市地和區縣加快發展。

重慶都市圈。梯次推動重慶中心城區與渝西地區融合發展。暢通璧山、江津、長壽、南川聯繫中心城區通道,率先實現同城化。強化涪陵對渝東北、渝東南帶動功能,支持永川建設現代製造業基地和西部職教基地,支持合川加快發展網絡安全產業、推動建成區域性公共服務中心,推進綦江、萬盛一體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渝黔綜合服務區和渝黔合作先行示範區,打造重慶中心城區輻射帶動周邊的戰略支點。推進重慶向西發展,提升榮昌、銅梁、大足、潼南特色化功能,建設與成都相向發展的橋頭堡。推動廣安全面融入重慶都市圈,打造川渝合作示範區。

成都都市圈。充分發揮成都帶動作用和德陽、眉山、資陽比較優勢,加快生產力一體化佈局,促進基礎設施同網、公共服務資源共享、政務事項通辦、開放門户共建,創建成德眉資同城化綜合試驗區,建設經濟發達、生態優良、生活幸福的現代化都市圈。推動成都、德陽共建重大裝備製造基地,打造成德臨港經濟產業帶。加快天府新區成都片區和眉山片區融合發展,打造成眉高新技術產業帶。促進成都空港新城與資陽臨空經濟區協同發展,打造成資臨空經濟產業帶。推動成都東進,以促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為重點將成都東部建成與重慶聯動的重要支點。

第三節 促進雙圈互動兩翼協同

依託資源稟賦、人員往來、產業聯繫等方面優勢,強化區域中心城市互動和毗鄰地區協同,優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發展格局。

推動重慶、成都都市圈相向發展。依託成渝北線、中線和南線綜合運輸通道,夯實成渝主軸發展基礎,強化重慶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互動。支持遂寧與潼南、資陽與大足等探索一體規劃、成本共擔、利益共享的建設模式。強化都市圈輻射作用,帶動成都平原一體化發展,把綿陽、樂山打造為成都平原區域中心城市,支持雅安建設綠色發展示範市,支持黔江建設渝東南區域中心城市。

推動渝東北、川東北地區一體化發展。支持萬州建設渝東北區域中心城市,支持南充、達州建設川東北區域中心城市,發揮墊江、梁平、豐都、忠縣、雲陽節點作用,帶動雙城經濟圈北翼發展。支持萬州、達州、開州共建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加強規劃、政策、項目統籌,在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環保等領域探索建立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利益共享機制。

推動川南、渝西地區融合發展。支持宜賓、瀘州建設川南區域中心城市,推動內江、自貢同城化,帶動雙城經濟圈南翼跨越發展。支持自貢、瀘州、內江、宜賓、江津、永川、榮昌等共建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探索建立重大政策協同、重點領域協作、市場主體聯動機制,協同建設承接產業轉移創新發展示範區,打造西部陸海新通道和長江經濟帶物流樞紐。

輻射帶動川渝兩省市全域發展。強化雙城經濟圈對重慶市、四川省其他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引領帶動,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涉藏州縣、大小涼山等周邊欠發達地區人口向雙城經濟圈集中,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切實鞏固提升脱貧成果,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第四節 分類推進大中小城市和縣城發展

分類指導、科學施策,推動公共資源在雙城經濟圈各級各類城市間合理配置,優化城市規模結構和功能佈局。

推動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區瘦身健體。統籌兼顧經濟、生態、安全、健康等多元需求,推動重慶和成都中心城區功能升級,合理控制規模,優化開發格局,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防止城市“攤大餅”,積極破解“大城市病”,合理控制開發強度和人口密度。集聚創新要素,增強高端服務功能,率先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的產業結構。建設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區新城,實現多中心、串聯式、組團化發展。

加快提升大中城市產業水平和功能品質。主動承接超大特大城市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夯實實體經濟發展基礎。立足特色資源和產業基礎,推動製造業差異化、規模化、集羣化發展,因地制宜打造先進製造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區域專業服務中心。優化大中城市管轄範圍和市轄區規模結構。支持三級醫院和新建高校、高校新建校區在大中城市佈局,增加醫療、文化、體育資源供給。優化市政設施功能,改善人居環境,營造現代時尚的消費場景,提升城市生活品質。

推進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加快縣城城鎮化建設,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推動重慶市郊區和四川省縣城及縣級市城區公共服務設施、環境衞生基礎設施、市政公用設施、縣域經濟培育設施提級擴能,推動公共資源適當向縣城(郊區、縣級市城區)傾斜,補齊短板、補強弱項,提升縣域經濟發展能力。引導產業項目向資源環境承載力強、發展潛力大的縣城(郊區、縣級市城區)佈局,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推動具備條件的縣有序改市。

分類引導小城鎮發展。切實放權賦能,支持位於都市圈範圍內的重點鎮加強與周邊城市的規劃統籌、功能配套,分擔城市功能。通過規劃引導、市場運作,將具有特色資源、區位優勢的小城鎮培育成為專業特色鎮。引導一般小城鎮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增強服務農村、帶動周邊功能。

第四章 合力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絡

以提升內聯外通水平為導向,強化門户樞紐功能,加快完善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構建互聯互通、管理協同、安全高效的基礎設施網絡。

第一節 構建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打造國際航空門户樞紐。高質量建成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打造國際航空樞紐,實施雙流國際機場擴能改造,實現天府國際機場與雙流國際機場“兩場一體”運營。推進重慶江北國際機場改擴建,規劃研究重慶新機場建設,提升重慶國際樞紐功能。佈局建設樂山、閬中、遂寧、雅安等一批支線機場,研究廣安機場建設。織密國際航線網絡,提高與全球主要城市之間的通達性。推動兩省市機場集團交叉持股,強化城市羣機場協同運營,合力打造世界級機場羣。優化空域結構,提升空域資源配置使用效率。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加快通用航空發展。

共建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科學規劃幹線鐵路、城際鐵路、都市圈市域(郊)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完善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體系。規劃建設川藏鐵路,適時推動引入成都樞紐的天府-朝陽湖鐵路項目實施。加快建設成都至西寧、重慶至昆明、成都至自貢至宜賓、重慶至黔江、鄭州至萬州鐵路襄陽至萬州段等鐵路項目,規劃建設重慶至萬州、成都至達州至萬州、重慶至西安、重慶至宜昌、成渝中線等鐵路項目,規劃研究重慶至貴陽鐵路,研究論證重慶至自貢至雅安鐵路,拓展出渝出川客運大通道。推進敍永至畢節等鐵路及鐵路專用線等貨運設施建設,逐步恢復滬漢蓉鐵路貨運功能,完善貨運通道佈局。研究規劃重慶都市圈環線、成都外環、綿遂內等連接重慶中心城區、成都與周邊城市的城際鐵路和都市圈市域(郊)鐵路,優先利用鐵路資源開行城際、市域(郊)列車,基本建成中心城市間、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鎮)間1小時交通圈和通勤圈。有序推進重慶、成都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

完善雙城經濟圈公路體系。暢通對外高速公路通道,強化主要城市間快速聯通,加快推進省際待貫通路段建設。提高既有路網通行能力,全面推動G318川藏公路升級改造,加快成渝、渝遂、渝瀘、渝鄰和成自瀘赤等國家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擴能改造,加強幹線公路與城市道路有效銜接。優化城際快速路網,疏通主要節點城市進出通道,增強公路對客貨運樞紐的集疏運服務能力,提升路網通達效率和安全水平。推動毗鄰地區互聯互通,建設重慶至合江至敍永、瀘州至永川、大足至內江、銅梁至安嶽、南充至潼南、大竹至墊江、開江至梁平等高速公路。

推動長江上游航運樞紐建設。健全以長江干線為主通道、重要支流為骨架的航道網絡,優化干支流水庫羣聯合調度,研究優化長江上游分段通航標準,加快長江上游航道整治和梯級渠化,全面暢通岷江、嘉陵江、烏江、渠江等。推進利澤、白馬、犍為、龍溪口、風洞子等航電樞紐建設。加強港口分工協作,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港口羣,打造要素集聚、功能完善的港航服務體系。組建長江上游港口聯盟,加強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合作,推進港口企業加強合資合作,促進區域港口碼頭管理運營一體化。

提升客貨運輸服務水平。推動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運營管理銜接融合,研究建立一體化建設運營機制,推廣交通“一卡通”服務和二維碼“一碼暢行”,加快實現運營公交化。加強機場與軌道交通銜接,完善機場集疏運體系,探索空鐵聯程聯運新技術新模式。推進一體化綜合客運樞紐和銜接高效的綜合貨運樞紐建設,提升樞紐運營智能化水平。推進鐵路專用線進重要樞紐型港區、大型工礦企業和物流園區,加快發展鐵水、公鐵聯運和“一單制”聯運服務。支持高鐵快運、電商快遞班列、多式聯運班列發展。

第二節 強化能源保障

優化區域電力供給。穩步推進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水電基地開發,優先建設具有調節能力的水庫電站。統籌推進風光水多能互補能源基地建設,積極推廣分佈式能源發展,研究開展氫能運營試點示範,建設優質清潔能源基地。優化川渝電力資源配置,完善川渝電網主網架結構,優化重慶都市圈500千伏目標網架。研究論證疆電入渝工程。推進白鶴灘水電站留存部分電量在川渝電網消納。培育發展電力現貨市場和川渝一體化電力輔助服務市場。

統籌油氣資源開發。發揮長寧-威遠、涪陵國家級頁巖氣示範區引領作用,推動頁巖氣滾動開發,建設天然氣千億立方米產能基地,打造中國“氣大慶”。完善天然氣管網布局。優化完善成品油儲運設施,有序開展中航油西南戰略儲運基地、陝西入川渝成品油管道、沿江成品油管道等前期工作。發揮重慶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作用,形成具有影響力的價格基準。完善頁巖氣開發利益共享機制,有序放開油氣勘探開發市場,加大安嶽等地天然氣勘探開發力度。

第三節 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研究推進跨區域重大蓄水、提水、調水工程建設,增強跨區域水資源調配能力,推動形成多源互補、引排得當的水網體系。推動大型水庫及引水供水重點工程建設。有序推進引大濟岷、涪江右岸、向家壩灌區二期、長征渠、渝南及重慶中部水資源配置、沱江團結等引水供水重大工程的研究論證。加強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加強飲用水水源地和備用水源建設,推進人口分散區域重點小型標準化供水設施建設,保障區域供水安全。推進防洪減災設施建設,加強主要江河和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實施防洪控制性水庫聯合調度。系統推進城市堤防、排水管渠、排澇除險、蓄水空間等設施建設,有效治理城市內澇問題。構建智慧水利平台,健全水資源監控體系,推進水利資源共享、調配、監管一體化。

第五章 協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

以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鏈重塑為契機,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強化機制創新,優化、穩定、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加快構建高效分工、錯位發展、有序競爭、相互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

第一節 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優化重大生產力佈局。整合提升優勢產業,加快補齊關鍵短板,增強全產業鏈優勢,形成特色鮮明、相對完整、安全可靠的區域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提升重慶、成都產業創新發展能力,打造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雙引擎,推動都市圈外圍地區加快發展電子信息、汽車等產業,形成研發在中心、製造在周邊、鏈式配套、梯度佈局的都市圈產業分工體系。強化雙城經濟圈北翼地區先進材料、汽摩配件等產業協作,南翼地區聯動集聚食品飲料、裝備製造、能源化工、節能環保等產業。

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集羣。以智能網聯和新能源為主攻方向,共建高水平汽車產業研發生產製造基地。聚焦航空航天、軌道交通、能源裝備、工業機器人、儀器儀表、數控機牀、摩托車等領域,培育世界級裝備製造產業集羣。整合白酒主產區優質資源,壯大健康食品、精品服飾、特色輕工等產業,培育特色消費品產業集羣。深入推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發展工程,前瞻佈局一批先導產業,壯大先進材料產業,協同發展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現代中藥產業,共建西部大健康產業基地。

大力承接產業轉移。發揮要素成本、市場和通道優勢,以更大力度、更高標準承接東部地區和境外產業鏈整體轉移、關聯產業協同轉移,補齊建強產業鏈。積極發揮產業轉移項目庫作用,建立跨區域承接產業轉移協調機制,完善信息對接、權益分享、税收分成等政策體系。佈局產業轉移集中承接地,繼續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國家級新區、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重點園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不斷提升承接產業能力。研究以市場化方式設立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投資基金,支持先導型、牽引性重大產業項目落地。

整合優化重大產業平台。發揮重慶兩江新區、四川天府新區旗艦作用,加快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成都國際鐵路港經濟開發區及其他國家級、省級開發區建設,推動成都天府臨空經濟區建設。鼓勵涪陵、綦江、合川、資陽、遂寧、宜賓等創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打造一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推動建設廣安-渝北等一批跨省市毗鄰地區產業合作園區。支持自貢等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建設新時代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示範城市。創新“一區多園”、“飛地經濟”等建園方式,推動各類開發區和產業集聚區政策疊加、服務體系共建。

第二節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佈局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加快5G網絡建設,推進千兆光纖接入網絡廣泛覆蓋,加快推進基於IPv6的下一代互聯網部署,推動國家級互聯網骨幹直聯點寬帶擴容。統籌佈局大型雲計算和邊緣計算數據中心。完善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功能,加快建設二級節點。積極發展物聯網,建設全面覆蓋、泛在互聯的城市智能感知網絡。開展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試驗驗證,實施車聯網試點示範建設工程。加快提升傳統基礎設施智能化水平。

合力打造數字產業新高地。聚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等領域,打造“雲聯數算用”要素集羣和“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培育超高清視頻、人工智能、區塊鏈、數字文創等創新應用,聯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羣。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軟件、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重點領域數字化發展,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圍繞產業發展需要,推動共建成渝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區域協同公共服務平台和服務體系,構建全國領先的“5G+工業互聯網”生態。支持聯合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建設“智造重鎮”和“智慧名城”。

積極拓展數字化應用。探索建立統一標準、開放互通的公共應用平台,推動雙城經濟圈政務數據資源共享共用,推動地級以上城市全面建立數字化管理平台。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築樓宇等的數字化管理,穩步推進“數字+”與城市運營管理各領域深度融合。完善大數據輔助科學決策機制,加快提高治理數字化水平。適應數字技術全面融入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趨勢,促進公共服務、社會運行和治理方式創新,構築全民暢享的數字生活。

全面提升數字安全水平。加強通信網絡、重要信息系統和數據資源保護,增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能力。深化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和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制度。完善重慶和成都重要數據災備中心功能,建設聯合異地災備數據基地。建設網絡安全產業基地,支持開展法定數字貨幣研究及移動支付創新應用。

第三節 培育發展現代服務業

推動先進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引導製造企業延伸服務鏈條、發展服務環節,推動生產服務型企業創新服務供給,提升製造業服務化水平和全產業鏈價值。在研發設計、科技服務、商務諮詢、人力資源服務等領域,聯合打造一批服務品牌。依託優勢企業培育發展工業設計中心,支持食品藥品檢測基地、重慶工業設計產業城等建設。支持在成渝地區建設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支持川渝毗鄰地區建立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鼓勵重慶、成都等開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

提升商貿物流發展水平。強化重慶、成都國家物流樞紐功能,合力建設國際貨運中心。支持萬州、涪陵、長壽、遂寧、達州、瀘州、自貢等打造區域性物流中心。支持全貨運航空公司在成渝地區設立基地,加快完善多式聯運國際物流服務網絡,打造多元化、國際化、高水平物流產業體系,培育發展龍頭企業。圍繞優勢產業和主導產品,差異化建設一批內外貿相結合的專業市場。紮實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大力發展數字商務,探索建立反向定製(C2M)產業基地。強化會展經濟對商貿物流的帶動作用,聯合打造一批專業會展品牌。

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支持重慶開展區域性股權市場制度和業務創新。支持開展共建“一帶一路”金融服務。開展本外幣合一賬户試點。支持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探索開展跨國企業集團本外幣合一跨境資金池等試點業務,支持在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人民幣海外投貸基金。支持開展合格境內投資企業(QDIE)和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QDLP)試點。積極支持區域金融改革創新,開展綠色金融、金融科技等創新試點,在成都建設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知識產權融資服務平台。推進金融市場和監管區域一體化,推動在擔保、不良資產處置、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等領域跨區域合作。支持設立市場化徵信機構,研發適合西部地區的徵信產品,支持中外信用評級機構在成渝地區設立實體機構,推動信用融資產品和服務創新。設立破產法庭,健全金融審判體系。

第四節 建設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

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支持川渝平壩和淺丘地區建設國家優質糧油保障基地,打造國家重要的生豬生產基地、渝遂綿優質蔬菜生產帶、優質道地中藥材產業帶、長江上游柑橘產業帶和安嶽、潼南檸檬產區。推進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打造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川菜產業和竹產業基地。發展都市農業,高質量打造成渝都市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示範區。

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共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支持建設西南特色作物種質資源庫、西部農業人工智能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等。推動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利用,建設區域性畜禽基因庫、畜牧科技城、國家級重慶(榮昌)生豬大數據中心。

大力拓展農產品市場。積極開展有機產品認證,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做強地理標誌農產品,推廣巴味渝珍、天府龍芽等特色品牌,打造川菜渝味等區域公用品牌。強化農產品分揀、加工、包裝、預冷等一體化集配設施建設,大力建設自貢等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建設一批重點網貨生產基地和產地直播基地。建設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

第六章 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瞄準突破共性關鍵技術尤其是“卡脖子”技術,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深化新一輪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增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等創新合作,合力打造科技創新高地,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供科技支撐。

第一節 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

聚焦核能、航空航天、智能製造和電子信息等領域的戰略性產品開發,在四川天府新區、重慶高新區集中佈局建設若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一批科教基礎設施,引導地方、科研機構和企業建設系列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創新基地,打造學科內涵關聯、空間分佈集聚的原始創新集羣。發揮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引領作用,吸引高水平大學、科研機構和創新型企業入駐,強化開放共享,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有效支撐成渝全域高水平創新活動。

第二節 優化創新空間佈局

統籌天府國際生物城、未來科技城和成都高新區等資源,建設西部(成都)科學城。瞄準新興產業設立開放式、國際化高端研發機構,建設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依託重慶大學城、重慶高新區等,夯實智能產業、生物醫學發展基礎,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高水平建設中國(綿陽)科技城,鼓勵大院大所發展孵化器、產業園。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推動中國科學院等在雙城經濟圈佈局科研平台。

第三節 提升協同創新能力

強化創新鏈產業鏈協同。堅持企業主體、市場導向,健全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產業創新高地。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組建面向行業共性基礎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開發的研究院,支持創新型領軍企業聯合行業上下游組建創新聯合體。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或新型研究機構,共同承擔科技項目、共享科技成果。建設一批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台和綜合性檢驗檢測平台。

推動區域協同創新。實施成渝科技創新合作計劃,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參與實施高分衞星、載人航天、大型飛機、長江上游生態環境修復等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積極申報航空發動機、網絡空間安全等科技創新重大項目。鼓勵共用科技創新平台和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共建創業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轉化平台,打造成渝地區一體化技術交易市場。完善區域知識產權快速協同保護機制,支持設立知識產權法庭。鼓勵區域內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共同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

第四節 營造鼓勵創新的政策環境

大力吸引創新人才。實施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引進和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隊伍,鼓勵科技人才在區域內自主流動、擇業創業。支持在人才評價、外籍人才引進等政策創新方面先行先試。鼓勵成渝地區大學面向全球招生,引進優秀博士後和青年學者。支持引進國內外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在成渝地區合作建設研究院和研發中心,設立長期、靈活、有吸引力的科研崗位。

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深入推進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探索高校和科研院所職務科技成果國有資產管理新模式。深化政府部門和科研單位項目資金管理制度改革,允許科研資金跨省市使用。探索建立兩省市改革舉措和支持政策異地同享機制。

健全創新激勵政策體系。加大對引進高水平研發機構和先進科技成果的支持力度。綜合運用財政、金融等政策手段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引導創業投資機構投資早中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依法運用技術、能耗、環保等方面的標準促進企業技術改造和新技術應用。支持通過股權與債權相結合等方式,為企業創新活動提供融資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創新型企業上市融資。

第七章 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國際消費目的地

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市場新需求,堅持高端化與大眾化並重、快節奏與慢生活兼具,激發市場消費活力,不斷增強巴蜀消費知名度、美譽度、影響力。

第一節 營造高品質消費空間

打造城市消費品牌。支持重慶、成都塑造城市特色消費品牌,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推動涪陵、合川、樂山、雅安、南充等發展人文休閒、度假康養,打造成渝“後花園”。發揮宜賓、瀘州白酒品牌優勢。推動萬州、江津、銅梁、自貢、內江等圍繞特色美食、傳統工藝產品、民俗節慶、自然遺蹟等,建設特色消費聚集區。改造提升商業街區,集聚高端消費資源,打造世界知名商圈。建設一批人文氣息濃厚的特色商業名鎮。

共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充分挖掘文化旅遊資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講好巴蜀故事,打造國際範、中國味、巴蜀韻的世界級休閒旅遊勝地。打造貫通四川、重慶的文化遺產探祕、自然生態體驗、紅色文化體驗等一批精品旅遊線路,擴大長江三峽、九寨溝、武隆喀斯特、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樂山大佛、三星堆-金沙、三國文化、大足石刻、自貢彩燈等國際旅遊品牌影響力。規劃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四川段)。打造綿竹熊貓谷和玫瑰谷,探索川西林盤、巴渝村寨保護性開發,依託特色自然風光、民俗風情、農事活動等,發展巴蜀鄉村旅遊。推動黔江與周邊區縣文旅融合發展,建設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

第二節 構建多元融合的消費業態

推動消費供給升級。促進經典川菜、重慶火鍋、蓋碗茶等餐飲產品品牌化,創建美食地標。推動傳統文化和全新科技元素融入創意設計產業,提升傳媒影視、動漫遊戲、音樂演藝等產業發展水平,支持舉辦有國際影響力的時裝週、電影節、藝術節等文化展演活動。發展水上運動、山地户外運動、汽車摩托車運動、航空運動等,佈局建設自駕遊營地和野外露營地,發展鄉村民宿,推出温泉、遊輪、徒步、自駕等一批特色化、品質化旅遊產品,大力發展“旅遊+”產品。提升健康、養老、托育、家政服務等市場化供給質量,壯大社會服務消費。

發展消費新場景。引導網絡直播、短視頻等新消費形態健康發展,促進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等線上新模式新業態發展,推動教育、醫療等服務線上線下交互融合。鼓勵發展智慧門店、自助終端、智能機器人等“無接觸”零售。發展更多參與式、體驗式消費模式和業態。發展假日經濟,豐富夜市、夜展、夜秀、夜遊等夜間經濟產品,建設一批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擦亮“兩江遊”、“街巷遊”等夜間經濟名片,展現國際時尚範、巴蜀慢生活。

第三節 塑造安全友好的消費環境

完善消費促進政策。規範發展消費金融,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前提下穩妥開發適應新消費趨勢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拓展移動支付使用範圍,提升境外人員在境內使用移動支付便利化水平。研究將閒置廠房、辦公用房等改為商業用途的支持政策。支持符合條件的地區建設市內免税店、口岸免税店、離境提貨點。優化離境退税服務,促進國際消費便利化。

健全消費者權益保障制度。推動服務標準化建設,發佈行業優質企業名錄,鼓勵企業開展消費體驗評價並公開評價結果。對涉及安全、健康、環保等方面的產品依法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證(CCC認證),建設針對食品、藥品等重點產品的溯源公共服務平台,推動溯源信息資源穩妥有序向社會開放。加強重點領域廣告監管。鼓勵線下實體店自主承諾無理由退貨,探索建立特色旅遊商品無理由退貨制度。健全消費領域信用監管體系,加強信用信息採集,開展消費投訴信息公示,強化社會監督。完善消費環節經營者首問責任制和賠償先付制度。

第八章 共築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全面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格局。

第一節 推動生態共建共保

共建生態網絡。構建以長江、嘉陵江、烏江、岷江、沱江、涪江為主體,其他支流、湖泊、水庫、渠係為支撐的綠色生態廊道。依託龍門山、華鎣山、大巴山、明月山等,實施森林生態系統休養生息和礦區恢復治理,共築綠色生態屏障。加大對重點流域、三峽庫區“共抓大保護”項目支持力度,實施“兩岸青山·千里林帶”等生態治理工程。推動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加強珍稀瀕危動植物保護。加快各類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強化重要生態空間保護。打造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強化周邊地區生態系統保護和治理,加強三峽庫區小流域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實施三峽庫區消落帶治理和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

共抓生態管控。統籌建立並實施雙城經濟圈及其周邊地區“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加強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和聯合調度。建立跨流域跨區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大國家和省級生態保護補償資金對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支持力度。嚴格執行生態損害賠償制度。試點推進生態敏感區生態搬遷。落實好長江十年禁漁,實施長江上游流域重點水域全面禁捕,嚴厲打擊非法捕撈,建立禁捕長效機制。依法聯合查處交界區域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

第二節 加強污染跨界協同治理

統一環保標準。制定統一的環保標準編制技術規範,聯合開展現行環保標準差異分析評估,有序制定修訂統一的大氣、水、土壤以及危險廢物、噪聲等領域環保標準。堅持一張負面清單管川渝兩地,嚴格執行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體系,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硬約束機制。開展跨區域聯合環境執法,統一管控對象的界定標準和管控尺度,共同預防和處置突發環境事件。完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推進跨界水體環境治理。完善跨省市水體監測網絡,建立上下游水質信息共享和異常響應機制。開展聯合巡河,加強工業污染、畜禽養殖、入河排污口、環境風險隱患點等協同管理。加強三峽庫區入庫水污染聯合防治,加快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改提升,統籌規劃建設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及處置設施,推進水域“清漂”聯動。推動毗鄰地區污水處理設施共建共享。支持在長江、嘉陵江一級支流開展水環境治理試點示範,深化沱江、龍溪河、岷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試點。完善飲用水水源地風險聯合防控體系。

深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建設跨省市空氣質量信息交換平台,發揮西南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作用,實施聯合預報預警。建立重污染天氣共同應對機制,推進應急響應一體聯動。探索實施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O3)污染連片整治。實施“散亂污”企業清理整治,依法淘汰落後產能,加快淘汰老舊車輛,加強油品質量聯合監督。創建清潔能源高質量發展示範區,提高清潔能源消費比例。

加強土壤污染及固廢危廢協同治理。以沿江工業園區、礦山、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塊為重點開展修復與治理。推動固體廢物區域轉移合作,建立健全固體廢物信息化監管體系。統籌規劃建設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回收基地和危險廢物資源處置中心,加強尾礦庫污染治理,推進毗鄰地區處置設施共建共享。依法嚴厲打擊危險廢物非法跨界轉移、傾倒等違法行為。推動地級以上城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全覆蓋,縣級以上城市及縣城醫療廢物全收集、全處理,並逐步覆蓋到建制鎮。協同開展“無廢城市”建設。

(注:PM2.5為PM右下角加2.5,O3為O右下角加3)

第三節 探索綠色轉型發展新路徑

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培育壯大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產業,打造國家綠色產業示範基地。聯合打造綠色技術創新中心和綠色工程研究中心,實施重大綠色技術研發與示範工程。實施政府綠色採購,推行綠色產品優先。鼓勵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加大向雙城經濟圈投資力度。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化改造,開展工業園區清潔生產試點。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節水行動,加大節能技術、節能產品推廣應用力度。深化跨省市排污權、水權、用能權、碳排放權等交易合作。

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共建綠色城市標準化技術支撐平台,完善統一的綠色建築標準及認證體系,推廣裝配式建築、鋼結構建築和新型建材。推動可再生能源利用,支持能源互聯網創新,統籌佈局電動汽車充換電配套設施。加快推進垃圾分類,共建區域一體化垃圾分類回收網絡體系。完善對汽車等的強制報廢配套政策,統籌佈局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建設城市廢棄資源循環利用基地。鼓勵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深入開展愛國衞生運動。

開展綠色發展試驗示範。支持萬州及渝東北地區探索三峽綠色發展新模式,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生態保護和補償、綠色金融等領域先行先試、儘快突破,引導人口和產業向城鎮化地區集聚,走出整體保護與局部開發平衡互促新路徑,保護好三峽庫區和長江母親河。支持四川天府新區在公園城市建設中先行先試,開展可持續發展創新示範,實施城市生態用地改革創新,探索建立公園城市規劃導則、指標評價、價值轉化等體系。支持重慶廣陽島開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建設沱江綠色發展經濟帶。

第九章 聯手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

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引領,打造陸海互濟、四向拓展、綜合立體的國際大通道,加快建設內陸開放樞紐,深入推進制度型開放,聚焦要素市場化配置等關鍵領域,深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全面提升市場活力,在西部改革開放中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第一節 加快構建對外開放大通道

合力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深化西部省區市協作,支持發揮重慶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成都國家重要商貿物流中心作用,共同建設跨區域平台,統籌設置境內外樞紐和集貨分撥節點。支持建立鐵路運輸市場化與政府購買服務相結合的定價機制,降低綜合運價水平。對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推動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合作,與新加坡合作推動東盟及相關國家共同參與通道建設,探討銜接中國-中南半島、孟中印緬等經濟走廊和中歐班列建設合作。

統籌完善亞歐通道。加強協調聯動,推動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打造西向開放前沿高地,緊密對接絲綢之路經濟帶。統籌優化中歐班列(成渝)去回程線路和運力,推動集結點、代理、運輸、倉儲、信息等資源共建共享,強化多式聯運銜接,探索國際貿易新規則,提高通關便利化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完善跨境郵遞體系,建設鐵路口岸國際郵件互換中心。打造重慶興隆場、成都北中歐班列樞紐節點。開拓中歐班列中、東通道,積極銜接中蒙俄經濟走廊。

優化暢通東向開放通道。依託長江黃金水道和沿江鐵路,構建通江達海、首尾聯動的東向國際開放通道,擴大與日韓、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經貿合作。加強陸水、港航聯動,開通往返主要港口的“水上穿梭巴士”和鐵水聯運班列,建設統一運營品牌,提高進出口貨物運輸效率、降低運輸成本。推進沿江省市港口、口岸合作,優化“滬渝直達快線”運行機制,提高通關效率。

第二節 高水平推進開放平台建設

建設川渝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開放示範區。加大力度推進首創性、差異化改革,支持重慶、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開放,試行有利於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的外匯管理政策。探索更加便利的貿易監管制度。在雙城經濟圈複製推廣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創新成果。擴大金融、科技、醫療、貿易和數字經濟等領域開放。

打造內陸開放門户。以重慶兩江新區、四川天府新區為重點,優先佈局國家重大戰略項目、試點示範項目,創建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擴大包括第五航權在內的國際航權開放,按規定積極擴大鐵路、港口、機場以適當方式對外開放,合理規劃發展綜合保税區、保税物流中心(B型)。加快建設中德、中法、中瑞(士)、中意等雙邊合作園區。培育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建設“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

高標準實施高層級開放合作項目。推進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合規有序發展供應鏈金融和特色跨境金融服務平台,依託貿易金融區塊鏈平台,探索形成貿易金融區塊鏈標準體系。推動建設中新金融科技、航空產業、跨境交易、多式聯運等領域合作示範區,建設第三方飛機維修中心,共同打造國際數據港。開展中日(成都)城市建設和現代服務業開放合作示範項目,建設藥物供應鏈服務中心、先進醫療服務中心,推動科技、金融等領域合作。

共建“一帶一路”對外交往中心。支持舉辦重要國際會議和賽事。支持共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共同舉辦“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高標準舉辦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等國際大型會展。深化文化、教育、醫療、體育等領域國際交流,高質量建設國家文化出口基地,支持川劇、彩燈等中國文化走出去。加強國際友好城市往來。支持建立境外專業人才執業制度,放寬境外人員參加各類職業資格(不包括醫療衞生人員資格)考試限制,支持為外籍高層次人才來華投資就業提供入出境和停居留便利。

第三節 加強國內區域合作

加強與西部地區協調聯動。加強與關中平原、蘭州-西寧城市羣聯動,深化能源、物流、產業等領域合作,輻射帶動西北地區發展。加強與北部灣、滇中城市羣協作,把出境出海通道優勢轉化為貿易和產業優勢,促進西南地區全方位開放。深化與黔中城市羣合作,帶動黔北地區發展。

有力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加強與長江中游和下游協作,共同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促進生態環境聯防聯治,加快建立長江流域常態化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共同推進長江黃金水道、沿江鐵路、成品油輸送管道等建設。優化沿江經濟佈局,有序承接產業轉移和人口遷移。

深化與東部沿海地區交流互動。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重大戰略,加強科技創新合作與科技聯合攻關。鼓勵與東部沿海城市建立產業合作結對關係,共建跨區域產業園區,促進項目、技術、人才等高效配置。支持沿海港口在雙城經濟圈設立無水港。深化三峽庫區對口支援工作。

第四節 營造一流營商環境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共建統一的市場規則、互聯互通的市場基礎設施,加快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打破行政區劃對要素流動的不合理限制,推動要素市場一體化,探索以電子營業執照為基礎,加快建立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市場主體信息共享與互認機制。探索建立“市場準入異地同標”機制,推進雙城經濟圈內同一事項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全面實施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推動信用一體化建設,逐步形成統一的區域信用政策法規制度和標準體系,支持共同開發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信用產品。

持續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對標國際一流水平,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最大限度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和環節,推行政務服務“最多跑一次”改革,發佈“零跑腿”事項清單,加快實現區域內“一網通辦”。推行企業簡易註銷登記,開展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優化綜合監管體系,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聯動響應和協作機制。

第五節 增強市場主體活力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有力有序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動國有企業建立健全有效制衡的現代企業治理體制、高度市場化和靈活高效的現代企業經營機制、激勵和約束並重的現代企業激勵機制,推進國有企業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切實激發國有企業發展活力和內生動力。支持開展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支持以市場化方式設立成渝混合所有制改革產業基金,吸引更多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完善國資監管體制,充分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作用,推動國資監管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真正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獨立市場主體。深化效率導向的國資經營評價制度改革。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建立規範化、常態化政商溝通機制,暢通民營企業反映問題和訴求的渠道。積極緩解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發展難題,創建民營經濟示範城市。搭建川商渝商綜合服務平台,引導川渝兩省市商(協)會和重點民營企業共同開展項目推介、銀企對接,鼓勵川商渝商回鄉創業。支持舉辦川渝民營經濟發展合作峯會。

第六節 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

支持在重慶都市圈、成都都市圈以及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等地,率先探索建立統一編制、聯合報批、共同實施的規劃管理體制,試行建設用地指標、收儲和出讓統一管理機制,探索招商引資、項目審批、市場監管等經濟管理權限與行政區範圍適度分離。支持在合作園區共同組建平台公司,協作開發建設運營,建立跨行政區財政協同投入機制,允許合作園區內企業自由選擇註冊地。以市場化為原則、資本為紐帶、平台為載體,推動兩省市機場、港口、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等領域企業採取共同出資、互相持股等模式促進資源整合和高效運營。允許能源、電信、醫療等行業有序提供跨行政區服務。探索經濟統計分算方式,支持建立互利共贏的地方留存部分税收分享機制,推進税收徵管一體化。

第十章 共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以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為目標,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加快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第一節 推動城鄉要素高效配置

促進城鄉人口有序流動。在重慶主城和成都加快取消對穩定就業居住3年以上農業轉移人口等重點羣體的落户限制,推動都市圈內實現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居住證互通互認,完善居民户籍遷移便利化政策措施。儘快實現公共資源按常住人口規模配置。完善集體經濟組織人力資源培育和開發利用機制,探索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育模式和多種人才引進方式。維護進城落户農民在農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研究通過合資、合作、投資入股等方式保障新村民依法享有農村相關權益。健全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加快建立銜接協調的勞動力流動政策體系和交流合作機制。

深化城鄉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工業項目標準地出讓,探索建立國有土地使用權到期續期制度。深化土地用途轉用模式探索,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探索混合產業用地供給和點狀供地模式,允許不同產業用地類型依法合理轉換。完善建設用地使用權分層管理、統籌開發利用制度,促進地下空間開發。

增強城鄉建設資金保障。鼓勵發展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在防範債務風險前提下,推動城市建設投資穩定增長。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作用,支持引導工商資本在農村投資。依法積極拓寬農業農村抵質押物範圍,鼓勵創新開發適應農業農村發展、農民需求的金融產品。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支持鄉村振興、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等領域建設項目。運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提高涉農信貸風險管理水平,優化普惠金融發展環境。

第二節 推動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推動城鄉一體規劃。加快推進“多規合一”,統籌生產、生活、生態、安全需要,建立國土空間規劃留白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提高規劃適應性。開展城市體檢,查找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存在的風險和問題,探索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有序推進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及城中村改造。強化城市風貌管理,促進建築物設計更加適用、經濟、綠色、美觀,推動天際線、街道立面、建築色彩更加協調,嚴格控制超高層建築建設。加強歷史文化街區、古鎮古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遺產遺蹟的整體保護和合理利用,延續城市和鄉村文脈,保護傳統的山水城格局。嚴禁違背農民意願和超越發展階段撤村並居。

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完善級配合理的城鄉路網和銜接便利的公交網絡。推進城市電力、通信、供水、燃氣、污水收集等市政管網升級改造和向鄉村延伸,合理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開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全面改善城鄉居民衞生環境。加強城鄉無障礙設施建設和設施適老化改造。推進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管護資源、模式和手段逐步向鄉村延伸,明確鄉村基礎設施產權歸屬,合理確定管護標準和模式,以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入專業化機構管理運行。優化應急避難場所佈局,完善抗震、防洪、排澇、消防等安全設施。

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城鄉教育聯合體和縣域醫共體。深化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鼓勵招募優秀退休教師到鄉村和基層學校支教講學,動態調整鄉村教師崗位生活補助標準,在職稱評審和分配特級教師名額時適當向農村薄弱學校傾斜。加快基層醫療衞生機構標準化建設,提高醫護人員專業技術水平,對在農村基層工作的衞生技術人員在職稱晉升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推動對符合條件的全科醫生實行“鄉管村用”。把防止返貧擺在重要位置。

健全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加強農村新型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的黨建工作。培育專業化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者隊伍,調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積極性,暢通公眾參與城鄉治理渠道,推動政府、社會、企業、居民多方共治。推動基層治理重心下沉,完善社區網格化管理體系和便民服務體系,顯著提升社區在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公共服務提供、社情民意收集等方面的作用。積極運用現代化手段,推動實現智慧化治理。妥善解決村改社區遺留問題。加強交界地帶管理聯動,建立重大工程項目選址協商制度,充分徵求毗鄰地區意見。

第三節 推動城鄉產業協同發展

依託相應公共資源交易平台,推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承包地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林權等依法流轉和高效配置,盤活農村閒置資源資產。培育高品質特色小鎮,着力發展優勢主導特色產業。優化提升美麗鄉村和各類農業園區,創建一批城鄉融合發展典型項目,打造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先行區。

第十一章 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以更好滿足人民羣眾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擴大民生保障覆蓋面,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羣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節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便利化

建立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實施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管理,以標準化促進均等化、普惠化、便利化。聯合制定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建立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合理增加保障項目,穩妥提高保障標準。創新政府公共服務投入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供給。加大雙城經濟圈對周邊地區支持力度,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

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便利化水平。共建公共就業綜合服務平台,打造“智匯巴蜀”、“才興川渝”人力資源品牌。重慶市和四川省互設勞務辦事機構,推動農民工勞務企業規範化發展。支持探索發展靈活共享就業方式,強化對靈活就業人員的就業服務和權益保障。加快實現雙城經濟圈社會保險關係無障礙轉移接續,推動養老金領取資格核查互認,加快推進全國統一醫保信息平台跨省異地就醫管理子系統建設,推進跨省市異地就醫門急診醫療直接結算,推進工傷認定和保險待遇政策統一。建設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台,推廣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的“一卡通”服務管理模式。將常住人口納入城鎮公共租賃住房保障範圍,逐步實現住房公積金轉移接續和異地貸款信息共享、政策協同。

第二節 共享教育文化體育資源

推動教育合作發展。擴大普惠性幼兒園供給,加大對社會力量開展托育服務的支持力度。鼓勵有條件的中小學集團化辦學、開展對口幫扶,完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和在流入地升學考試的政策措施。統籌職業教育佈局和專業設置,擴大招生規模,打造一批職業教育基地。建設一批實訓基地和國家級創業孵化基地,聯手打造“巴蜀工匠”職業技能大賽品牌,打造有區域特色的產教融合行業、企業和院校。組建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聯手開展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支持高校向區域性中心城市佈局。建設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試驗區。支持引進境外高水平大學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允許外國教育機構、其他組織和個人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內單獨設立非學制類職業培訓機構、學制類職業教育機構,支持建設國際合作教育園區。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書香成渝”全民閲讀服務體系,鼓勵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等建立合作聯盟,實現公共文化資源共享。建設三星堆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推動出版、影視、舞台藝術發展,共同打造“成渝地·巴蜀情”等文化品牌。放寬文化演藝准入,研究建設文化藝術品和文物拍賣中心。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調機制,支持川劇、蜀錦、羌繡、夏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發展,研究建設巴蜀非遺文化產業園。

共同推進體育事業發展。促進全民健身,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全民健身活動中心、體育公園、社區體育場地等資源設施建設和開放共享,支持公辦中小學校和高校的體育場館、附屬設施向社會分時段開放。建立成渝體育產業聯盟,支持建設國家級足球競訓基地等專業場地,推動體育項目合作和競技人才交流培養,協同申辦國際國內高水準大型體育賽事。

第三節 推動公共衞生和醫療養老合作

構建強大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增強公共衞生早期監測預警能力。健全重大突發公共衞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建設省級和市地級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公共衞生綜合臨牀中心。分級推動城市傳染病救治體系建設,實現地級市傳染病醫院全覆蓋,加強縣級醫院感染疾病科和相對獨立的傳染病區建設。提高公共衞生應急能力,完善聯防聯控常態機制。加強公共衞生應急物資儲備,提升應急物資生產動員能力。

優化醫療資源配置。依託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重慶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等優質醫療資源,加快建設國家醫學中心。支持共建區域醫療中心和國家臨牀重點專科羣。推進國家老年疾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創新基地建設,支持重慶整合有關資源建設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推進四川省兒童醫學中心建設。深化中醫藥創新協作。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支持醫聯體建設和跨區辦醫,推動中心城市三甲醫院異地設置醫療機構。加強基層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構建更加成熟定型的分級診療制度。發展在線醫療,建立區域專科聯盟和遠程醫療協作體系,實現會診、聯網掛號等遠程醫療服務。完善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醫學檢驗結果互認和雙向轉診合作機制。

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共建共享。開展普惠養老城企聯動專項行動,發展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構建綜合連續、覆蓋城鄉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支持以市場化方式穩妥設立養老產業發展引導基金,制定產業資本和品牌機構進入養老市場指引,支持民營養老機構品牌化、連鎖化發展。推動老年人照護需求評估、老年人入住評估等互通互認。鼓勵養老設施跨區域共建。統籌醫療衞生和養老服務資源,促進醫養融合。推動人口信息互通共享,率先建立人口發展監測分析系統,開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綜合創新試點。

第四節 健全應急聯動機制

健全公共安全風險防控標準和規劃體系。強化防災備災體系和能力建設,完善重大災害事件預防處理和緊急救援聯動機制,加快建設國家西南區域應急救援中心以及物資儲備中心,打造2小時應急救援圈,推進防災減災救災一體化。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和聯動長效機制,有效防範和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推廣實施公共設施平急兩用改造,提升平急轉換能力。在跨界毗鄰地區,按可達性統籌120、110等服務範圍。

第十二章 推進規劃實施

加強黨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領導,明確各級黨委和政府職責,細化各項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協同實施機制,確保規劃綱要主要目標和任務順利實現。

第一節 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堅定不移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始終貫穿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事項決策、重大規劃制定調整等各方面全過程。充分發揮黨的各級組織在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的領導作用和戰鬥堡壘作用,激勵幹部鋭意進取、擔當作為,組織動員全社會力量落實規劃綱要,形成強大合力。

第二節 強化組織實施

重慶市、四川省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責任主體,要明確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機制,共同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計劃,落實工作責任,把規劃綱要確定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中央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對規劃綱要實施的指導,在規劃編制、體制創新、政策制定、項目安排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國家發展改革委要依託城鎮化工作暨城鄉融合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規劃綱要實施的統籌指導,協調解決規劃綱要實施中面臨的突出問題,督促落實重大事項,適時組織開展評估,及時總結經驗做法。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項目按程序報批,重大問題及時向黨中央、國務院請示報告。

第三節 完善配套政策體系

中央有關部門要加強與重慶市、四川省溝通銜接,負責編制印發實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土空間規劃以及多層次軌道交通體系、綜合交通發展、西部金融中心建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巴蜀文化旅遊走廊等規劃或實施方案,指導編制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川渝統籌發展示範區、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等建設方案,研究出台產業、人才、土地、投資、財政、金融等領域配套政策和綜合改革措施。重慶市、四川省編制出台重慶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共同推動形成規劃和政策體系,不改變不減弱對三峽庫區等周邊地區的支持政策。

第四節 健全合作機制

健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機制,研究落實重點任務、重大改革、重大項目等,壓茬推進各項任務。建立交通、產業、創新、市場、資源環境、公共服務等專項合作機制,分領域策劃和推進具體合作事項及項目。培育合作文化,鼓勵兩省市地方建立合作協同機制。推動與東部地區開展幹部人才雙向交流、掛職任職。廣泛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和建議,營造全社會共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良好氛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pfbkw.com/zh-mo/fagui/jingjifa/y4pdr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