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法百科网 >

婚姻家庭 >子女抚养 >

成为监护人的条件是如何规定的?

成为监护人的条件是如何规定的?

成为监护人的条件是如何规定的?

相信当提到监护人时,首先浮现在脑海中是父母,但是根据我国相关民事法规的规定,父母只是能担任法定监护人的主体之一,也即并非只有父母才能成为监护人,只要满足了成为监护人的条件,村委会、居委会等都可以成为监护人,但同时需要得到被监护人的同意。

一、成为监护人的条件是什么?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由于监护人具有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财产的责任,包括管理、使用,甚至于处分,因此监护人的确定往往还会产生纷争。我国《民法典》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监护人进行了规定,但对其他原因造成了公民成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他们的监护人的选任或确定却没有明确规定。

担任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的,一般是其亲属,包括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兄弟姐妹等,也包括其他亲属和朋友。如果以上人员都没有,则由单位或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监护人的选任一般依照法律规定的顺序进行确定。《民法典》规定的精神病人的监护人为: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如果大家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则由单位或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不服该指定的,可由人民法院裁决。

二、监护人的监护职责有哪些

1、保护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人身。监护人担负有维护未成年人的人身健康和安全,保护他们的姓名权、荣誉权的责任,同时,还担负有排除来自于各方面的对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实施侵害的义务。监护人也负有对未成年人进行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培养和教育的职责。

2、管理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财产。监护人于监护职责范围内管理好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财产,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的财产权益。监护人应制止和排除他人侵犯未成年人财产权益的行为,并依法否定未成年人所为的与其行为能力不相适应的处分财产的民事行为,并对不当得利人进行追索,以保护未成年人的财产权益。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财产为处分行为时,必须遵循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否则,监护人不得为未成年人的财产处理行为。

特定的主体才能成为监护人,不同的监护人需要承担的职责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的,对于不履行法定职责的清醒,经相关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取消其监护资格,若监护人在监护期间,实施了危害被监护人权益的行为的,监护人还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标签: 监护人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pfbkw.com/jiating/zinvfuyang/xkd9p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