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普法百科網 >

罪名庫

>

侵犯財產罪

聚眾哄搶罪構成要件
  • 聚眾哄搶罪構成要件

  • (一)客體要件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產的所有權。我國憲法第12條規定:“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國家保護社會主義的公共財產。禁止任何組織和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國家和集體的財產”。第13條規定:“國家保護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儲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財產的...
  • 8142
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量刑標準
  • 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量刑標準

  • 1、以轉移財產、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數額較大,經政府有關部門責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2、單位犯本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
  • 10627
搶奪罪概念
  • 搶奪罪概念

  • 搶奪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乘人不備,公開奪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是中國刑法第五章侵犯財產罪中的一項罪名,是介於盜竊罪與搶劫罪之間的一種犯罪形態。搶奪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是構成搶奪罪的重要條件。此外搶奪的情節對定搶奪罪也具有影響。因此,搶奪公私財物數額不...
  • 30846
詐騙罪構成要件
  • 詐騙罪構成要件

  • (一)客體要件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物所有權。有些犯罪活動,雖然也使用某些欺騙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經濟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體不是或者不限於公私財產所有權。所以,不構成詐騙罪。例如:拐賣婦女、兒童的,屬於侵犯人身權利罪。詐騙罪侵犯的對象,僅限於國家、集體或個人的財...
  • 15199
挪用資金罪量刑標準
  • 挪用資金罪量刑標準

  • 1、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本單位資金歸個人使用或者借貸給他人,數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或者雖未超過三個月,但數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進行非法活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單位資金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
  • 9572
搶奪罪的認定
  • 搶奪罪的認定

  • (一)本罪與非罪的界限搶奪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是構成搶奪罪的重要條件。此外搶奪的情節對認定搶奪罪也具有影響。因此,搶奪公私財物數額不大,情節顯著輕微的,不構成犯罪。(二)本罪與搶劫罪的界限搶奪罪與搶劫罪都以非法佔有公私財物為月的,主體要件也基本相同,並且都帶一個“搶...
  • 4445
挪用資金罪立案標準
  • 挪用資金罪立案標準

  • 根據《關於辦理貪污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第二款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條規定的挪用資金罪中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以及“進行非法活動”情形的數額起點,按照本解釋關於挪用公款罪“數額較大”“情節嚴重”以及“進行非法活動”的數額標準規定的二...
  • 17345
單位行賄罪的認定
  • 單位行賄罪的認定

  • (一)單位行賄罪的犯罪主體必須是單位。(二)單位行賄罪在主觀方面只能是直接故意,並且具有為本單位謀取不正當利益的目的。(三)單位行賄罪的犯罪對象只能是國家工作人員。(四)構成單位行賄罪必須具備“情節嚴重”。(五)實踐中適用《刑法》第393條時,要注意如果單位沒有行賄...
  • 8676
挪用特定款物罪構成要件
  • 挪用特定款物罪構成要件

  • 一、客體要件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關於特定款物專門使用的財經管理制度。我國在政府財政支出中特別設立民政事業費一項,包括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扶貧、移民、救濟款物,以便幫助人民羣眾戰勝自然災害,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困難。這對於安定羣眾生活,以及恢復再生產能力,將困難...
  • 3894
單位行賄罪量刑標準
  • 單位行賄罪量刑標準

  • 單位為謀取不正當利益而行賄,或者違反國家規定,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回扣、手續費,情節嚴重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因行賄取得的違法所得歸個人所有的,依照行賄罪的規定定罪處罰。...
  • 7748
挪用資金罪司法解釋
  • 挪用資金罪司法解釋

  • 《關於辦理貪污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條規定的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第二百七十一條規定的職務侵佔罪中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的數額起點,按照本解釋關於受賄罪、貪污罪相對應的數額標準規定的二倍、五倍執行。刑法第二百七...
  • 27586
搶劫罪概念
  • 搶劫罪概念

  • 搶劫罪,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對財物的所有人、保管人使用暴力、脅迫或其他方法,強行將公私財物搶走的行為。...
  • 26359
故意毀壞財物罪的認定
  • 故意毀壞財物罪的認定

  • (一)本罪與非罪的界限按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條規定,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情節嚴重的,才構成犯罪。因此,是否數額較大或者情節嚴重,則是區分罪與非罪的界限。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小、情節較輕的,則屬一般違法行為,應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九條的規定:盜竊、詐...
  • 13019
挪用特定款物罪司法解釋
  • 挪用特定款物罪司法解釋

  •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第八十六條挪用用於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扶貧、移民、救濟款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一)挪用特定款物數額在五千元以上的;(二)造成國家和人民羣眾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五萬元以...
  • 11964
搶奪罪司法解釋
  • 搶奪罪司法解釋

  •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搶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為依法懲治搶奪犯罪,保護公私財產,根據《刑法》的有關規定,現就辦理此類刑事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第一條搶奪公私財物價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萬元至八萬元以上、二十萬元至四十萬...
  • 30670
單位行賄罪司法解釋
  • 單位行賄罪司法解釋

  •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立案偵查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單位行賄案(第393條)單位行賄罪是指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為謀取不正當利益而行賄,或者違反國家規定,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回扣、手續費,情節嚴重的行為。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以立案:1...
  • 24405
破壞生產經營罪的認定
  • 破壞生產經營罪的認定

  • 本罪與重大責任事故罪的界限區別這兩種罪,關鍵要查明行為人主觀罪過的形式,首先查明破壞行為是故意實施的,還是過失實施的,其次查明行為人有無泄憤報復等個人動機。過失實施破壞行為,給生產造成重大損失的,構成重大責任事故罪。而出於泄憤報復等個人目的故意實施破壞生產經營行...
  • 9124
職務侵佔罪概念
  • 職務侵佔罪概念

  • 職務侵佔罪是指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的行為。...
  • 4437
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構成要件
  • 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構成要件

  • 一、犯罪主體要件本罪犯罪主體為一般主體,即企業和自然人。二、犯罪主觀方面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即主觀上明知自己的“不支付勞動者勞動報酬”的這種不作為行為會產生勞動者不能及時實際得到勞動報酬的社會危害後果,卻希望或放任這種後果發生...
  • 27195
盜竊罪構成要件
  • 盜竊罪構成要件

  • (一)客體要件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侵犯的對象,是國家、集體或個人的財物,一般是指動產而言,但不動產上之附着物,可與不動產分離的,例如,田地上的農作物,山上的樹木、建築物上之門窗等,也可以成為本罪的對象。另外,能源如電力、煤氣也可成為本罪的對象。盜竊罪侵犯的...
  • 26435
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的認定
  • 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的認定

  • 應認定為故意的幾種情況:1、明確表示拒不作為的,即明確拒絕支付勞動者勞動報酬的,應當然地認定為故意。包括無正當理由拖欠,不論是否以非法佔有為目的。2、雖表示應支付,但主動實施作為,為不支付找藉口的,應認定故意,如下列情況:(1)無正當理由轉移財產,造成無支付能力假像的;(2)用人單...
  • 19818
敲詐勒索罪司法解釋
  • 敲詐勒索罪司法解釋

  •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敲詐勒索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為依法懲治敲詐勒索犯罪,保護公私財產權利,根據《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現就辦理敲詐勒索刑事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第一條敲詐勒索公私財物價值二千元...
  • 5431
搶劫罪的認定
  • 搶劫罪的認定

  • (一)本罪與非罪的界限1、搶劫罪是侵犯財產罪中危害性最大、性質最嚴重的犯罪。在一般情況下,凡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行奪取公私財物的行為,就具備了搶劫罪的基本特徵,構成了搶劫罪。立法上沒有搶劫的數額和情節的限制性規定。但是依照《刑法》(以下...
  • 18448
挪用特定款物罪量刑標準
  • 挪用特定款物罪量刑標準

  • 挪用用於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扶貧、移民、救濟款物,情節嚴重,致使國家和人民羣眾利益遭受重大損害的,對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25610
盜竊罪的認定
  • 盜竊罪的認定

  • (一)本罪與非罪的界限對某些具有小偷小摸行為的、因受災生活困難偶爾偷竊財物的、或者被脅迫參加盜竊活動沒有分贓或分贓甚微的,可不作盜竊罪處理,必要時,可由主管機關予以適當處罰。把偷竊自己家屬或近親屬財物的行為與社會上的盜竊犯罪行為加以區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
  • 2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