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普法百科網 >

刑事辯護 >刑事犯罪辯護 >

行為犯和實害犯的概念是什麼?

行為犯和實害犯的概念是什麼?

實害犯的概念是隻有在發生法律所規定的犯罪結果的時候,才能夠進行犯罪處罰。

行為犯和實害犯的概念是什麼?

危險犯指的是隻要對法益侵害具有一定的威脅,那麼就能夠作為處罰的依據。

至於行為犯的話,只要當事人從事了《刑法》當中規定的特定某種行為就可以定為犯罪。

危險犯是與實害犯相對應的概念:以對法益的實際侵害作為處罰根據的犯罪,稱為實害犯;以對法益發生侵害的危險作為處罰根據的犯罪,是危險犯。

《刑法》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中有多個條文規定了危險犯,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破壞交通工具罪、破壞交通設施罪、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暴力危及飛行安全罪、生產、銷售不符合標準的醫用器材罪等,都是典型的危險犯,它們是因為使用的犯罪方法特別危險或者侵害的對象特殊而受到刑罰處罰。

危險犯的社會危害性表現在行為雖未造成實際的損害結果,但使法益面臨威脅,足以使不特定或者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財產安全陷入危險。爆炸物危險是被判斷為具有侵害法益的可能性與蓋然性的狀態。

危險是行為的危險,即行為本身所具有的導致侵害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因而也可以稱為行為的屬性;而不是作為結果的危險,即行為所導致的對法益的危險狀態。

之所以將危險理解為行為的危險,即行為本身所具有的對法益造成侵害的可能性與蓋然性,是因為:一方面,危險狀態這種結果取決於行為的危險,如果沒有行為的危險,就不可能有危險狀態;另一方面,行為的危險與作為結果的危險在很多情況下難以明確區分,只能根據行為的危險認定行為造成了危險狀態。

例如,破壞交通工具罪的成立,要求足以使火車、汽車、電車、船隻、航空器發生傾覆、毀壞危險,因而屬於危險犯。如果破壞行為是針對正在使用的交通工具的整體或者其重要部件的,就可以認定具有這種危險;否則就沒有這種危險。但足以發生某種危險的表述已經表明,是行為足以導致某種危險,即行為本身所具有的危險,而不是指行為已經造成的危險狀態。因此,危險是針對行為性質而言,行為不具有侵害法益的危險時,不可能成立危險犯。

因此,在當代社會,國家的每一種犯罪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説有的犯罪必須要達到特定的事害結果的發生,但是有的犯罪的話只要有這樣一種詐騙的行為就可定為招搖撞騙,當然具體的話,還需要依據刑法當中法律條文當中的明確規定。

標籤: 行為犯 實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pfbkw.com/zh-mo/xingshi/xingshifanzui/ynwxw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