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法百科网 >

诉讼仲裁 >诉讼仲裁法规 >

民法典对意思表示的新规定是什么?

民法典对意思表示的新规定是什么?

民法典对意思表示的规定

民法典对意思表示的新规定是什么?

我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将意思表示解释规则分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并采取不同的解释规则。前者要侧重相对受领人可理解的意义,后者侧重追求表意人的真意。本条规定首次在我国民法上统一了意思表示解释规则,并且明确解释意思表示应考量的因素包括:所使用的词句、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这些因素作为意思表示解释的方法指引,但这些因素或方法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优先顺序,应依赖当事人和裁判者结合具体情事进行运用和判断。此外,意思表示解释广义上还包括补充性解释,是对于意思表示或法律行为的漏洞填补。法律行为补充性解释的目标是查知当事人"假设的规范性意思"。

一、意思表示的生效

(一)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

(二)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以非对话方式作出的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对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时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统的,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数据电文进入其系统时生效。当事人对采用数据电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时间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三)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时生效。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四)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发布时生效。

二、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

行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

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三、意思表示的撤回

行为人可以撤回意思表示。撤回意思表示的通知应当在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前或者与意思表示同时到达相对人。

四、意思表示的解释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应当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不能完全拘泥于所使用的词句,而应当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行为人的真实意思。

表示自己意思的方式不限于口头、书面、沉默等方式,生效时间是让对方得知意思的时候。一切表示都受法律的约束,生效后就建立了法律关系。民法总则对意思表示的新规定说明了其中的默示分别可以表示相反的两种意思,这要看当时的具体情况。提醒大家一定要在关系到自己利弊的时候明确的表示出自己的意愿。

标签: 民法典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pfbkw.com/susong/susongfagui/l68l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