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法百科网 >

合同事务 >合同订立 >

《合同法》滞纳金上限是多少?

《合同法》滞纳金上限是多少?

《民法典》正式施行后,《合同法》同时废止失效。

《合同法》滞纳金上限是多少?

首先,合同纠纷中不存在滞纳金的说法,滞纳金和违约金存在重要区别,他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

滞纳金是因逾期向国家缴纳各种费用而需额外缴纳的金钱。它是一种行政责任形式,只能对逾期向国家缴纳费用的行为适用,因而只是违反行政行为的责任形式。滞纳金是行政管理的罚金,其具体适用的规定在各个行政法规之中。

违约金则是指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或法律规定,一方当事人违约,应向另一方支付金钱。它是一种重要的民事责任形式,只能对于违约行为适用,因而只是违约的责任形式。

滞纳金与违约金有着本质的区别,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

违约金、滞纳金分别规定在不同的部门法中。违约金是平等主体间的一种民事责任形式;滞纳金则是在行政管理中对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管理的规定而承担的行政责任形式。

因为滞纳金不是民事责任形式,在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民法中根本找不出也不可能找出法律根据。所以民事案件当事人要求滞纳金这一主张就不能支持,即使当事人在合同中有这样的约定,也是双方当事人对违约民事责任形式认识不清造成的。

不论法定还是约定,违约金都具有督促、制裁、补偿当事人以确保债权实现的作用。违约金的惩罚性保障了合同的有效履行,维护交易秩序。合同中的违约金条款大多是双方当事人的自愿约定,不违反民法的平等、等价有偿原则。法律没有规定违约金的最高上限,如同法律承认无偿合同,均为法律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表现。

《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

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

法律规定预定违约金,除了给当事人施加心理压力外,也避免了违约后损失计算的麻烦和当事人证明损失大小的麻烦,使当事人能迅速确定自己应当承担的具体责任。因此,当事人如需要法院增加违约金额、或者当违约金过分高于损失时,则需承担证明损失大小的责任。

另外,《民法典》还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这是意思自治在法律上的效力,故此合同一旦有效成立,当事人必须受合同约束。现在我国基本处于市场经济,所以现行合同法没有对违约金的数额进行限制,在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不违背有关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的情况下,应予以尊重并应受法律保护。而违约金具有惩罚性也是理所当然,如果不对违约方惩罚,法律对守约方就没有任何鼓励和保护了。

但是,由于我国出于市场经济的初期,《民法典》又规定了对于违约损失的可预见性原则,即在预见性之外的损失,违约金过分高于的情况下,违约方可不予赔偿,这可以保护一方在认知能力或者偿付能力上的弱势。对于何谓可预见性以及预见的程度,需要法官依据正常人的合理判断进行自由裁量。

从上面的资料当中,我们大家可以看出,合同滞纳金上限不超过主体合同总金额的20%,大家可以根据这个范围进行。在生产和工作当中,合同签订的时候双方就一定要仔细考虑清楚,即使过程当中发生了一些情况,也可以经过协商后进行解决,但是绝对不可以违反合同的大体规定。否则法院会依据实际情况,判定一方向另一方交纳滞纳金。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pfbkw.com/shiwu/hetongdingli/gdnzo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