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法百科网 >

劳动工伤 >劳动关系 >

劳动关系的主体是什么意思?

劳动关系的主体是什么意思?

劳动关系的主体是什么意思?

用人单位为职工办理好入职手续,签署劳动合同后,双方就建立了劳动关系。即便是没有书面的劳动合同,只要职工提供了劳动,并领取报酬,也标志着事实劳动关系的建立。劳动关系是一种很常见的民事法律关系,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内容和客体等。那么劳动关系的主体是什么意思?下面我们通过小编的这篇文章做个了解。

一、劳动关系的主体是什么意思?

劳动合同的主体,即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具体说来就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与其他合同相比较,劳动合同的主体是由法律规定的,具有特定性:一方是劳动者;一方是用人单位。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要具备法律规定的劳动合同主体条件,才能签订劳动合同。不具有法定资格的公民与不具有用工权的组织和个人都不能签订劳动合同。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条规定,我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简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第九十六条规定,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未作规定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执行。这些规定不仅明确了我国《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同时也规定了劳动合同主体的表现形式。

二、用人单位都包括哪些?

劳动合同主体的另一方是用人单位。从我国的法律上看,所谓用人单位,即法律允许招用和使用劳动力的组织。这些组织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还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劳动合同法》与《劳动法》相比,在用人单位的范围上有所扩大,新增加了“民办非企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包括各类民办院校、科研院所等。

一般来说,用人单位应当是具备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但由于我国社会情况的复杂,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法律制度也有某些特殊性,所以有很多的经济组织并不具备法人资格,如某些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等。这些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在法律上是属于“自然人”的范畴,他们按照我国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政策的规定也是可以招用和使用劳动力从事社会生产活动的。但要明确,无论这些经济组织是不是具有法人资格,当其招用和使用劳动力的时候,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时,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用工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通过对上文的阅读,大家应该知道了劳动关系的主体是什么意思。关系主体其实就是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内容就是双方各自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在判断双方是否建立劳动关系时,首先要看双方是否具备主体资格。向事业单位、行政单位等都不是劳动关系主体。

标签: 主体 劳动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pfbkw.com/gongshang/laodongguanxi/1ojlzx.html